中新網1月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孤兒,在成長過程中會感到身份認同困惑嗎?會。不過,身份認同的困惑,沒有比自己是被領養的這個事實本身讓這些孩子更焦慮。有研究指出,多達30%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兒童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南佛羅里達大學教授譚星(Tony Tan)長期研究跨國領養兒童,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童是他的重點研究對象。
  譚星的研究發現,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孩在情緒和學識表現上與她們沒有被收養的同齡人及美國同齡人相當,甚至更好。即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孩,成長非常健康,沒有任何異常之處。
  在身份認同方面,成長於白人家庭中的中國女孩多認同自己是美國亞裔或華裔。在譚星的調查中,只有5%的受訪女孩覺得自己是白人。相比之下,有15%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亞洲人,更有多達3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譚星指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被領養女孩,多是在兩歲之前就來到美國,儘管對中國沒有記憶,但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原因是自己的模樣是中國人,因此接受自己的中國身份,明白自己同中國的關聯。
  調查顯示,領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多是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或上中產階級(upper middle class)。家長們會確保自己的孩子對其身份感到驕傲,珍惜自己的中國血統。
  不過,與養父母膚色的明顯差別仍會給孩子帶來困擾:它過於明顯地揭示了孩子是被領養的事實。在感受到這點之後,會有孩子感到不適甚至焦慮。
  此外,並沒有顯著讓孩子感到與世界隔絕的因素。互聯網在很大程度上抹平了人類可能感受到自己與他者不同的感受,孩子在社交網絡上很容易找到與自己類似的人,相比過去也有了更多發揮自己其他興趣的可能。
  這一研究間接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育兒經驗:產婦的健康狀況會對孩子的未來有非常長遠的影響。
  譚星的研究發現,儘管沒有像美籍華裔那樣優異,但相比來自其他國家的領養兒童,中國領養兒童的學業表現更加出色。
  在排除了成長環境和學業壓力因素之後,這一現象的一個解釋是,大部分中國女童的母親更加健康。相比其他國家的母親們,中國媽媽極少在懷孕期間飲酒、吸煙,她們通常也更加年輕。體現在這些孩子身上,相比其他國家有著類似悲慘被遺棄經歷的同齡人,中國孤兒也會更加健康,學習能力也會更強。
  即便幼年時有過疾病或精神創傷,案例顯示,這些女孩仍有可能在學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家長的教育和家庭環境仍是極為重要的因素。(李宇軒)  (原標題:研究稱30%被美國家庭領養華裔兒童自認是中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w68qwhby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